|
海拔600公尺的坡地上,100棵歲齡近五十年的老梨樹,遺世忘俗的站立在臺中東勢的石頭壠山前,大自然在這裡,定時守信,午前陽光灑落在脈絡分明的梨葉上,望著樹上黃色套袋串串,又是主人辛勞沒有被辜負的一年。
就讀高農園藝科的蔡心蓮,畢業後從事美容業,也曾在鞋廠擔任採購、旅行社行政,生長在農村,一直想逃農而去的女子,為何還會與它狹路相逢?談到與農相遇,心蓮說從農初期,她連農藥瓶都打不開,面對滿山農事的艱辛,她落過幾年梨花淚,但在已無退路的現實中,擠身在以男性為主的農業前線,她知道必須給自己一場腦內革命,在新時代農業中,她才能擁有一席之地。
民國 99 年心蓮加入高接梨產銷班,為強化產品在市場上的辨識性並建立品牌,並在民國 102 年加入產銷履歷驗證。除此之外,她積極在東勢區農會、中興大學,甚至前往日本研習,藉以汲取農業相關知識。
民國 104 年,她參加農糧署在台北舉辦的第一屆女性幹部訓練營,台上老師講課,台下來自全台的女性農友哭成一片,從大家的分享中她深刻體認到,每個從農女性都曾經用淚水灌溉過自己的土地,要成為從容自信的女農,堅強,才是通向彼岸唯一的金鑰匙。
本文節錄自蔡招娣(民國 111 年)。小農餐盤-48 道人間味覺(頁 99 - 100 )。臺北市:福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