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業務資訊banner

農糧業務

提振米食消費Q&A

A:

  1. 由於社會發展,國人消費選擇更多元化,飲食消費習慣與以往已產生差異,每餐必定吃飯的飲食習慣己漸漸地改變。目前飲食趨向多樣化選擇,國人食米消費量呈現下降趨勢,國人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由民國70年時98公斤,至98年降為48公斤,糧食進口量大而國產稻米量必需調降,糧食自給率難以提升。
  2. 稻米為我國最大宗的糧食作物,是我國在亞熱帶的農業生產環境下適地適種的主食農產物,是我國主要的優質農產品。多採用國產農產品,可以捍衛國內農民生計。
  3.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選擇以國產稻米作主食,縮短食物里程,節能減碳又環保,活絡國內農業經濟。

A:

具有提振米食消費之意義!據統計每人每日多吃ㄧ口飯,每年白米消費量提昇1公斤,每年白米總消費量可增加2.3萬公噸,折算稻穀3.3萬公噸。可活化5,600公頃休耕地,增加稻穀產值6.9億元,帶動週邊產業經濟3.6億元,減少休耕給付2.5億元。並期望將年平均國人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能從98年的48公斤,逐年提升至103年達51.0公斤。

A:

  1. 米飯具有本土歷史文化價值,也代表農業永續的傳承。
  2. 米的營養健康價值 :
    1. 飲食均衡:人體中每日所需熱量來源包括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三類,理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取比率應為13:27:60,目前我國攝取比率調查結果為13:37:50,碳水化合物嚴重不足,脂肪攝取卻偏高。
    2. 米飯營養好吸收:稻米含73–79%的優質澱粉,可提供飽足感,且直接脫殼就可熟煮食用,不需經過加工磨粉、發酵、烘焙等多重精緻化的過程,營養損耗較低,無麩質,嬰幼兒好吸收,是不可多得的優質主食
    3. 吃飯不是發胖的原因:近30年來國人稻米消費量由每人每年98公斤下降至48公斤,肥胖盛行率卻逐年增加,可見吃飯並不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3. 米飯具有各種變化及運用方式:米食可以以各種料理方式,如炒飯 、燴飯、拌飯、蓋飯 、粽子 、粥、飯糰 、粿、米粉、年糕 等各種型式加以變化,也可以將米穀粉製作米蛋糕、米麵包,口感甚佳。

A:

  1. 臺灣米禮盒包裝宣傳活動 ,以優質伴手禮及婚嫁囍米商品供公司團體選購,並設置經典好米禮盒展示櫥窗,透過各式行銷管道,開拓送禮新市場。
  2. 辦理米食加工創意比賽,選拔營養、健康又具便利性、推廣性的創意米食加工品。
  3. 辦理「糧食產業暨行銷展售活動」、「十大經典好米 頒獎典禮」、「臺灣米博覽會」,強化優質台灣米的品質與美味形象。
  4. 於台灣北、中、南、東各區分別以「北台灣良質米」、「正中好米」、「南方頂極米 」及「宜花東好米」為主軸,辦理良質米展示展售會。
  5. 於百貨公司推廣好米,透過建置網頁、專刊及摺頁文宣,協助建立長期訂購通路。
  6. 辦理「深度米食推廣-學童種稻體驗教育」計畫,透過專家、老師規劃之啟發式的教學,讓國小學童伴隨稻作的成長,親身體驗並瞭解稻作生產與生活及生態的關係。在各方面長期宣導推銷之下,我國近年米食消費量下降幅度已趨緩。

A:
期望帶動國人對台灣米食的攝取風潮;強化米食之創意、多樣、方便、文化、功能、普及等特性,將米食推廣向下扎根、向外擴展,發展成為全民運動。並規畫以下五大策略:

  1. 策略一:找回失去的米食消費市場,包括早餐、外食、宴席、點心、烘培、伴手禮及女兒禮等市場。
  2. 策略二:創新研發新米食,針對策略一之消費市場分別採取不同創新研發產品。
  3. 策略三:以文化深耕米食消費,配合民俗節慶,文化創意及故事行銷方式培養新世代對傳統米食與文化生活的認識;邀請藝文界創作與米食有關文章等以喚起國人吃米的情感。
  4. 策略四:以活動引領消費風潮,辦理全民愛米食相關活動及系列米食創意料理競賽。
  5. 策略五:多元化廣宣行銷,透過網路及口碑等行銷方式,以宣傳米食商家並結合觀光休閒旅遊等以推廣地方特色米食。

A:

  1. 邀請轄內觀光飯店設計精緻米餐點、米製點心,列入菜單並辦理推廣試吃活動。
  2. 協助轄內糧商業者持續推動並開發米禮盒市場。
  3. 輔導地方農會或公所,提供適合觀光旅遊點之地方特色米食。
  4. 參與並培訓地區宣導米食營養與健康觀念種子教師、整合學童種稻體驗活動精華內容,宣揚米食與健康米食觀念。
  5. 整合轄內節慶米食推廣活動,並發佈相關訊息。
  6. 配合辦理藝文界創作具地方特色之米食文化相關文章、詩詞、歌曲等;配合辦理田媽媽米食料理競賽、各縣市米食節,如雞肉飯節、滷肉飯節、粄條節等。
  7. 協助轄內糧食供應業者,提供米食餐廳、米製品消費資訊索引資料。

A:
為提振國產米糧消費量、提昇糧食自給率,未來農委會將持續與餐飲界、工業界、藝文界、農業團體、醫事人員及地方政府等合作,發開發米穀粉應用、創造具便利性之米食產品、以文化深耕米食消費並透過網路等新興通路擴展多元化廣宣及行銷,期找回失去的本土米食消費市場,帶動全民愛吃飯風潮,也希望民眾能多多參與響應,共同為台灣的農業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