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輔導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
針對各別產業特性及競爭力分析,輔導縮減易發生產銷失調作物(如甘藍、大蒜)栽培面積或輔導具競爭力之替代作物(如加工用青花菜、結球萵苣、胡蘿蔔等),並導入集團產區栽培模式,改變產業整體結構。
二、 穩定產銷
利用溫網室設施、栽培技術、多元品種等,調節產期,降低天然災害造成之損失,穩定品質、產量及價格,並導入遙測判釋等現代化技術,建立大宗蔬菜種植登記及預警機制,避免價格居高不下或價賤傷農之情況發生。
三、 提昇作業效率
輔導設置自動化設備、購置大型採收、包裝機械,提昇自動化程度與作業效率,減少勞力成本支出。
四、 提高產品品質
利用設施、採收後處理預冷技術等提昇產品本身或處理、加工後之品質並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相關規定。
五、 推動產銷履歷制度
辦理蔬菜類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優化整併作業,將已公告之55本蔬菜TGAP整合為1本,以一致化風險控管標準、提升食品安全共識及效益、促進驗證農產品競爭力等,期能提高經營者參加驗證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