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大推動產銷履歷農產品,農糧類驗證面積由107年底15,938公頃提升至112年11月底95,514公頃,近4年半推動成果已超越過去12年累計推動實績,成長幅度超過6倍。
- 辦理東京奧運食材供應專案,我國香蕉、鳳梨、芒果及紅龍果TGAP PLUS分別於2020及2021年獲東京奧運組織委員會審認通過,與其他20餘項國際安全驗證標準並列宣傳,其中香蕉TGAP PLUS更成功供應東京奧運選手村。
- 推動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通過有機驗證面積17,365公頃,登錄友善環境耕作面積6,749公頃,合計24,114公頃,並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紐西蘭及印度等國家,完成簽署雙邊有機同等性相互承認協議。
- 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112年1-10月具標章(示)食材登錄筆數占比為98.25%。
- 推動農糧產業省工機械化及設備現代化,補助農民購置高效省工農業機械193,392臺,促進農事工作效率,紓解農村缺工困境,並輔導使用新研發農機90臺,激勵國內農機研發動能,以及導入碳匯農機47臺,促使2040年達農業淨零,另輔導農會等農民團體設置穀物乾燥設備增加倉容2,998公噸、低溫倉儲容量3萬公噸,提升穀物採後處理量能,增進國產穀物品質。
- 推動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搭配綠色環境給付,輔導稻農轉作其他作物或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調整稻作產業結構,平衡市場供需。111及112年全年稻作面積較往年減少3~4萬公頃;111年迄112年第2期作稻穀收穫期間,全國濕稻穀價格均維持在每百台斤1,000元以上,均為近年來最高,112年第2期作濕稻穀價格並有高達1,200元以上情形,舒緩稻作超產情形,並穩定市場價格。另於109~111年COVID-19疫情嚴竣期間,提供國際友邦國家所需糧食合計6.8萬公噸白米,為世界「零飢餓」的目標努力貢獻。
- 建立農糧產業冷鏈,減少農產品損失,確保到貨品質,增進農民收益。目前輔導5個單位設置區域物流中心、11處果菜及花卉批發市場辦理冷鏈計畫,並協助104案農民團體及農企業申請冷鏈設施(備)補助。
- 訂定發布「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納管農民及農民團體之農產品初級加工場,開拓產品行銷通路,累計已有49家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取得登記證。
- 因應氣候變遷自106年起推動設施型農業計畫,輔導農民建置結構加強型溫網室設施,強化作物防災能力,穩定蔬果供應,結合農業技術與運用智能化環控設備,促進產業加值升級,截至112年11月已建置2,118公頃。
- 108年起採用農藥殘留質譜快檢技術,應用於農產品田間蔬果採收前檢驗,每年辦理2萬件,有效攔截不合格農產品。
- 為引導農產業發揮產業自主,針對重要農作物整合產銷班、農企業、通路業者、農民團體等籌組策略聯盟,透過打團隊戰方式,在互利中發揮產銷調節功能,已籌組共計15個農產業策略聯盟及40個中心衛星體系。
歷任署長
胡前署長忠一
2018.7.16-2024.1.16
重要政績簡述
陳前署長建斌
2016.6.8~2018.7.16
重要政績簡述
- 推動設施型農業計畫,優化農業生產環境:為因應氣候變遷,提升農業防災效能,穩定蔬果供應,促進產業升級加值,自106年起推動設施型農業計畫,輔導設置加強結構型溫網室設施2,000公頃(年度目標300公頃),增加農產品產值2.33億元/年,並藉由鏈結人才、技術與制度等3面向,建構農民與農企業合作夥伴關係,並辦理「國際農業設施交流研討會」,建立商業媒合平臺,拓展投資和整廠輸出等產業價值鏈,開發新興市場。
- 推動契作生產冷凍青花菜,穩定蔬菜供需,強化校園營養午餐四章一Q蔬菜供應量能:自106/107年裡作起推動契作生產加工用產銷履歷青花菜,輔導農民、農民團體及加工廠3方契作,共計13家農民團體與加工廠參與,總契作面積達313公頃,主要契作產區為雲林縣287公頃、嘉義縣25公頃、彰化縣1公頃,除減少甘藍種植面積,穩定冬季蔬菜產銷,並完成冷凍青花菜加工2,600餘公噸進行倉貯,供應夏季汛期蔬菜需求,提供校園營養午餐四章一Q蔬菜多樣化選擇。
- 推動大糧倉計畫,建構國產雜糧生產體系:為調減稻作面積,提升國產雜糧供應自給率,推動國產雜糧種植與推廣,106年雜糧面積已達81,346公頃,較104年增加6,913公頃,並建構雜糧契作主體(含代耕體系)36個。建立集團產區及採後處理中心,輔導34處雜糧集團產區及8處採後處理(乾燥)中心。導入追溯及驗證制度,建立市場區隔,輔導產銷履歷、有機等驗證及QR-code等溯源生產制度,建立國產與進口品市場分流機制。發展多元加工品及行銷,落實地產地消,輔導新北市農會、義美食品公司及旺旺食品公司製造國產黃(黑)豆奶及黑豆米果。另透過直銷、市集、國內外展售活動或特展等行銷活動,及連鎖超市、量販店、農漁會及網路宅配等通路行銷推廣。
- 成功辦理2018桃園農業博覽會「臺灣創新農機展」:展出62項臺灣近年來創新農機研發成果及已量產之優質農機商品,並邀請臺灣農機工業同業公會25家會員廠商共同參與展出臺灣外銷農機精品。40天參訪人數超過33萬人次,國內外訂單近5,800萬元,成果豐碩,除總統及行政院長分別親臨視察外,同時吸引各國駐華使節及國際買家蒞館參觀,成功創造臺灣農機國際能見度,協助拓展外銷市場。
- 推動有機農業促進法公布:經調和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與104年5月13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議陳委員亭妃等38位委員提具之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併國內外評論意見後擬具之有機農業促進法,自104年起密集邀請各界公開參與討論,經過無數次的研修、產官學界熱心奔走呼籲及朝野立委一致支持,始於107年5月8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107年5月30日奉華總一義字第10700057291號總統令公布。
- 結合食品業,建立雜糧加工產業鏈:為推動大糧倉政策,擴大國產雜糧使用量,輔導農民團體與食品業者合作,完成開發黑豆米菓、紅豆冰棒及地瓜冰棒等產品及上市,成功串聯國產雜糧產製銷價值鏈,建立農民、農民團體及企業間互惠合作模式;另為擴大國產紅豆及甘藷使用,提供消費者美味及安全兼具的烘焙產品,規劃辦理「2018國產紅豆、甘藷烘焙精品創意競賽」,邀請全國知名連鎖烘焙及食品製造業者報名參賽,以具產銷履歷驗證的紅豆及甘藷為原料,開發麵包、蛋糕及伴手禮等創意烘焙精品200項,結合連鎖烘焙及食品製造業者行銷據點販售,藉以帶動國產紅豆、甘藷產業升級,並提供消費安全、優質烘焙產品新選擇。
- 推動農地集團栽培經營管理中心(簡稱營管中心)計畫:基於地方農會深具當地農民之信賴,鼓勵農會設立營管中心,引介地主、專業農民與農會簽定三方協議書,並由農會統籌規劃辦理農事調度、產銷輔導,以落實集團栽培成效、掌握農產品品質及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引導雙方(地主、專業農民)能逐漸接受簽立書約可保障權利義務之觀念,建立雙方穩固之互信關係,以逐步提高農地租賃契約簽訂意願,期達引導過渡至「小地主大專業農」政策之長期目標。
- 規劃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為調整稻作產業結構及提高國產雜糧供應,自107年起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透過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獎勵種植進口替代、外銷主力、重點發展等具競爭力轉(契)作作物、與結合有機及友善環境補貼等措施,輔導農友適地適種,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 推動「米穀粉及新興米食產業鏈」、「亮點產品量產」計畫:建立米穀粉原料供應鏈,並與後端加工製造產業及行銷通路鏈結;辦理各項米穀粉或米穀雜糧烘焙產品競賽,協助得獎產品拓展銷售通路及行銷推廣,強化優質米食與米穀粉多元應用成效。
- 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制」:為鼓勵稻農生產高品質稻米,自105年第2期作起,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制」,農民將所生產稻穀直接銷售市場,可領取每公頃1~1.5萬元給付金。歷經3個期作試辦,發現逾6成農友願意參與,且試辦區內稻米產銷集團契作產區之契作面積顯著成長,有助提升稻米品質,爰於107年於全國推動雙軌制。
李前署長蒼郎
2011.6.17~2016.6.2
重要政績簡述
- 規劃推動活化休耕農地,創造產值,成果亮麗:自102年起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將消極休耕給付轉為積極具農業生產價值之轉(契)作補貼,活化休耕農地10萬公頃及節省休耕給付支出30億元,增加國產糧食供給及創造產值180億元。
- 加強稻米銷售管理及提升國產米形象:推動糧食管理法修正案,禁止進口米與國產米混合銷售;針對100%使用臺灣米之餐飲業者推動標示「臺灣米標章」;全面辦理稻米經收留樣農藥抽驗;發展區域乾燥中心及低溫散裝儲存,推動倉儲作業現代化,確保公糧品質,形塑國產米高品質與安全形象。
- 行銷地產地消理念及建立農產品追溯制度:透過希望廣場、農民市集、農民直銷站及鮮享在地等活動,提供消費者直接與農民接觸之管道,協助消費者認識優質國產品。並於104年7月起全面推動農產品生產追溯制度,強化生產者自主管理與產品安全責任,提升國產農產品可追溯性與安全性。
- 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益:推動農村酒莊及酒品輔導與評鑑,累計至104年止計獲國際酒類評鑑15金、26銀質獎佳績;辦理國產蜂蜜品質評鑑,強化國產蜂產品競爭力;103年起推動「發展亮點茶莊計畫」,輔導茶產業朝六級化發展,延伸臺灣茶產業價值鏈;辦理「國產雜糧產業發展」,以大豆、紅豆、甘藷等為核心示範作物,採契作契銷方式整合上下游產業,健全雜糧產業價值鏈。
- 推動農機免稅用油與肥料補貼作業資訊化及擴大補助小型農機具。協助產業發展:將資通訊工具導入農機免稅油及肥料補貼作業流程,提升施政效率與資訊掌握,並於104年10月起辦理「消費提振措施-補助購置小型農機具實施計畫」,補助農友購置農機8萬餘台,除達擴大內需與活絡經濟之目的,有效紓解農村勞動力問題,提高耕作效率。
- 推動有機農業永續發展:推動制定有機農業專法,組成有機農業技術服務團輔導農友栽培技術及申請驗證,建置學校團膳有機食材供應體系,輔導設置有機農產品專櫃、有機農民市集及網路商務宅配直銷等,促進有機農業永續發展。
- 整合集團產區建立整合行銷體系及發展外銷產業:輔導設置稻米、蔬果、花卉、雜糧及茶葉等集團產區,協助改善產銷供應體系。103年推動外銷水果3級安全管理制度,外銷量成長48%;101年推動熱帶蘭花切花生產外銷,104年萬代蘭切花輸銷日本已占日本總輸入量47.8%。104年並訂定「設置大型蔬果理集貨場作業程序(SOP)規範」,輔導業者投資設置3處符合國際標準及檢疫規定之大型理集貨場。
- 發展種苗產業:建構具競爭力蔬果種苗產業供應鏈計畫,加強品種權交流與合作,與歐盟CPVO簽署蝴蝶蘭品種權保護行政協議,加速雙方品種權申請案之審查及參考各方之檢定報告;洽商中國大陸擴大受理台灣植物品種權申請範圍包括蝴蝶蘭、棗、芒果等。
- 推動發展國內油料作物:爭取油茶產業發展專案科技計畫,研發油茶產、製、儲、銷技術。補助檳榔園、休耕地及廢棄果園改種油茶,提升國內油品自給率。
- 推動編印臺灣農業機械及農產運銷發展史,留下歷史紀錄:推動發起產官學界蒐集臺灣農業機械及農產運銷發展史料,彙整編印發行臺灣農業機械發展史及台灣農產運銷發展史,為臺灣農機及農產運銷發展之過程及輝煌成果留下歷史紀錄及供各界參考。
陳前署長文德
2008.5.20~2011.6.17
重要政績簡述
- 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活化休耕田,鼓勵復耕措施」, 97年起將飼料玉米納入契作獎勵項目;98年度起提高輪作、契作及造林之獎勵標準,並結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推動連續休耕農地租賃措施,有效達成休耕農田活化利用。
- 98年起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至100年6月底,大佃農經營規模達7,538公頃,平均年齡42歲,平均經營規模8公頃,達改善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擴大經營規模之目標。
- 99年制訂「農產品產銷失衡處理中央與地方業務分工」,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共謀處理農產品產銷,有效紓緩並穩定產銷秩序,保障經營農戶穩定收益。
- 輔導臺北市政府辦理「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提升國內花卉產業產值,及帶動觀光、休閒等周邊產業發展,並提升國際知名度。
- 開創臺灣地區農業基礎調查進入數位調查制度,導入PDA數位助理工具,精確掌握大蒜等產地重要農產品生產動態訊息,先期產銷預警機制,有效紓緩農產品產銷失衡。
- 自100年起提高各項公糧稻穀收購價格每公斤3元,保障稻農實質所得。
- 建立「跨區域災損鑑定」機制,紓緩農業天然災害救助爭議及受災農戶陳抗情事,建立合於公平正義行政精神。
黃前署長有才
2004.1.30~2008.5.20
重要政績簡述
- 整合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原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第二辦公室(原臺灣省政府糧食處)及農糧處(農產、園藝科)之人力及業務,於93年1月30日成立本署,擔任本署首任首長,悉心規劃各單位職掌、分工、人員配置與辦公廳舍選定等事宜,使機關於組織改造過程中,業務無縫接軌,同仁和諧共事,為本署奠定良好基業。
- 輔導制定「台灣水果輸日安全管理體系」,建立供果園登錄制度,導入條碼追溯管控系統。選定毛豆、菠菜、結球萵苣、胡蘿蔔、牛蒡、茭白筍及綠竹筍等7項輸日蔬菜訂定安全管理體系。
- 94年6月30日實施「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及其相關子法。
- 輔導農民團體自民國95年起,於5月至10月間辦理夏季蔬菜冷藏庫滾動式倉貯作業,在颱風、豪雨災後,蔬菜供應不足時,調節釋出供應市場,有效穩定供需。
- 開辦米食推廣教育-學童種稻體驗、米品質競賽活動及「臺灣米博覽會」,推廣辦理米禮盒評選,將農產品精緻化,並提高稻米產值。
- 96年下半年全球性糧食危機,國際米價大漲,由於農糧署平時公糧管理良好,能適時以適當價格適量釋出公糧,穩定市面糧價,安定人心。台灣在96、97年全球糧食危機中安穩度過,領導農糧署專業運作成功,為各界肯定。
- 自97年第1期作起提高各項公糧收購價格每公斤2元,帶動市場價格同步上揚,增加全體稻農收益。